逆袭期末:不同成绩段的学生,有不同的备考绝招!
有的题画一条辅助线可以证明出来,多画条辅助线,就会减轻不少计算量;
有的题“创建个圆”,图形立刻好看许多;
有的题可以用三角函数解,也可以只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,就可以算出来!
一道题的价值不在于做对、做会,而在于你明白了这题想考你什么,你知道哪种解法更巧妙!
从这个角度去领悟题,不仅可以快速的找到解题的突破口,而且不容易进入出题老师设置的陷阱。
不同成绩段的学生,复习方法不同
▼ 偏差生:回归课本,夯实基础
第一,把教科书中的例题和练习题都做会。因为这部分最基础。一定要在打好基础之后,再做卷子。
第二,整理学校发的期末练习卷子,往年的期末真题卷,以及随堂考的试卷。除压轴的三道题之外的全部题目,尽量独立完成改错,并真正做对、做熟。
第三,如果还有时间,就把期中复习卷子和日常学校留的作业找出来,做错的题目逐一再做一遍。
这样,期末考试百分制的试卷,大概可以拿到80分。记得,差生复习的最佳资料是课本,学校发的练习卷次之,最后是学校平时留的作业题。
▼ 中等生:放弃难题,全科发力
中等生通常没有拔尖科目,反而还有几门瘸腿科目。
除了高三年级,大多数年级的期末备考时间只有短短半个月,有的学校甚至只留了一周的综合复习时间。
中等生最明智的复习方法就是:懂得取舍,放弃钻研耗费时间的难题、怪题,确保大多数科目基础牢固,把该拿到的分数拿到,然后多分出一些时间恶补弱科。
这么做,期末全科年级排名一定会比期中考试有所进步。
具体来说,理科复习懂得取舍,文科复习力争全面。
除了高三考试分文理之外,初一、初二、初三、高一、高二年级全部是全科考试,即语数英物化史地政生,只要没有结业的科目,就要参加期末考试。
期末中等生的数学、物理、化学复习一定要懂得取舍。
不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课外的新题、难题,要把重点放在自己没有牢固掌握的,却还是考试重点的知识点上。
通过反复演练这部分知识点的习题,确保数理化重点考查的知识点全部熟练掌握,这样百分制大概可以拿到85分左右的分数。
往年真题试卷的最后两题,如果来不及把解题思路吃透,就先把答案和做法记下了。考试时遇到相似的题型,至少可以试着写出前几步,说不定可以得1-2分。
▼ 优等生:老师把脉,调整状态
优等生是老师的心头好,优等生找老师寻求突破方法,老师都会120%的敞开胸怀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
优等生最大的烦恼通常是学科学习遇到瓶颈,成绩提升乏力。
任课老师大都见多识广,带过的学生比咱们吃过的盐都要多。所以老师的办法一定比你想象中的要多!
找到自己最想提升那科的任课老师,拿着你的测试卷子,拿着你的课外辅导书,找老师帮你分析一下,看看你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在哪里:这科分配的时间太少,难题做得太少,还是学科思维欠缺?
找老师面批后,根据老师的建议,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制定出期末考前备考计划。
如果近期题感不好,状态不佳,就多刷几套卷子;如果自我感觉不错,就可以多钻研几道难题,拓宽思路,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。
总而言之,优等生在期末复习期间通常感觉游刃有余。这时,稳定心态,确保临场正常发挥,才是更加关键的!
03
家长这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复习效率
▼ 协助孩子安排好复习计划
距离期末还有几天?各科复习内容必须要完成的有哪些?一定要注意:
各科都要顾及,不能强者更强弱者更弱,或者只管短板;
常识性、知识性漏洞先复习,能力性后复习;
考场性技巧和经验,放在临考前总结。
▼ 看着孩子完成改错
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养成学习习惯,期末家长就有的忙了。
最需要逼孩子做的,就是完成改错!
家长可以不会做这道题,但总能看明白孩子有没有改错。如果孩子不会改,就要督促孩子第二天去学校问老师或者问同学。晚上回来,一定要落实孩子这道题有没有改好、改明白。
接下来,再监督孩子,把做错的题,重新完完整整再做一遍。
如果答案正确,就将这道题划去,不必再浪费时间。如果再次做错,就要仔细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做错,是因为粗心大意,还是因为一点思路都没有,又或者是题目超出了能力范围。
▼ 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
相信孩子
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(又称“期待效应”)表明,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,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努力改变自我、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,从而让孩子越变越好。
作为父母,一定要信任孩子。
如果孩子学习暂时出现了困难,成绩比较落后,千万不要流露出失望或者“你肯定考不好”的态度,父母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帮助孩子扬起自信的帆。
鼓励孩子
冰心说过:“万千的天使,要起来歌颂小孩子。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,含着伟大的灵魂,有着无穷的机智。”
孩子需要鼓励。
因为一句话、一件事改变人生轨迹的事例有很多很多。父母要善于拿起表扬的“武器”,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,好成绩同样可以夸出来。
关注态度
态度决定一切。
父母要注意避免只盯着孩子的分数,期末复习期间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。
孩子学习态度上出现问题,家长要予以纠正,不过也要讲究方法,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,想点办法,不要轻易打骂。